中藥材種養(yǎng)殖
貴州基地
貴州基地
地處中國西南內(nèi)陸地區(qū)腹地,總面積176167平方千米,占全國總面積的1.8%,氣候溫暖濕潤,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,氣溫變化小,冬暖夏涼,氣候宜人,是中國四大中藥材產(chǎn)區(qū)之一,有“夜郎無閑草,黔地多良藥”之稱,全省有藥用植物4419種、藥用動物301種,享譽國內(nèi)外的“地道藥材”有50種,已開發(fā)利用的中草藥資源有350余種。
盛產(chǎn)藥材
天麻、杜仲、黃連、吳萸、石斛、太子參、茯苓
杜仲
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樹皮,是我國名貴滋補藥材,其味甘,性溫,有補益肝腎、強筋壯骨、調(diào)理沖任、固經(jīng)安胎的功效,可治療腎陽虛引起的腰腿痛或酸軟無力,肝氣虛引起的胞胎不固,陰囊濕癢等癥。在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中亦被列為上品,謂其“主治腰膝痛,補中,益精氣,堅筋骨,除陰下癢濕,小便余瀝。久服,輕身耐老。
多生于海拔1500-2300米間的高山寒濕的林蔭下,主要分布于四川、貴州、湖南、湖北、陜西南部?!侗静菝审堋份d:“味苦,氣寒。味厚氣薄,可升可降。沉也,陰也,陰中微陽。無毒。治諸火邪,依各制炒。” 可見黃連有清熱燥濕、瀉火解毒之功效。其味入口極苦,有俗語云“啞巴吃黃連,有苦說不出”,即道出了其中滋味。
黃連
吳萸
吳萸主產(chǎn)于貴州、湖南、四川、云南、陜西等地,多生長于低海拔向陽的疏林下或林緣曠地。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:“蓼實為之使。惡丹參、消石、白堊。畏紫石英。配黃連:清肝和胃;配黨參:溫中補氣;配五味子:溫斂固澀;配當歸:溫經(jīng)治血,調(diào)經(jīng)止痛;配木瓜:和胃化濕,溫中止痛?!蔽缎?、苦,性熱,有散寒止痛,降逆止嘔,助陽止瀉的功效,主治厥陰頭痛,寒疝腹痛,寒濕腳氣,經(jīng)行腹痛,脘腹脹痛,嘔吐吞酸,五更泄瀉。
又名不死草、還魂草,喜在溫暖、潮濕、半陰半陽的環(huán)境中生長,以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、空氣濕度大于80%、 1月平均氣溫高于8℃的亞熱帶深山老林中生長為佳,主產(chǎn)于貴州西南部至北部(赤水、習水、羅甸、興義、三都)、安徽南部大別山區(qū)(霍山)等地,石斛性味甘淡微咸,寒,歸胃、腎,肺經(jīng);益胃生津,滋陰清熱?,可用于治療陰傷津虧,口干煩渴,食少干嘔,病后虛熱,目暗不明。
石斛
太子參
太子參是《藥典》收錄的草藥,藥用來源為石竹科植物孩兒參的干燥塊根,已被衛(wèi)生部確定列入“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藥材名單”, 味甘、微苦、性平,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氣藥,具有益氣健脾,生津潤肺之功效,常用于脾虛體倦,食欲不振,病后虛弱,氣陰不足,自汗日渴,肺燥干咳,太子參益氣生津、補肺健脾,與人參功用相似,但以“清補”見長,益氣但不升提、生津而不助濕、扶正卻不戀邪、補虛又不峻猛,適用于某些確需補益而又不宜使用人參的病證。
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茯苓氣味淡而滲,其性上行,生津液,開腠理,滋水源而下降,利小便,故張潔古謂其屬陽,浮而升,言其性也;東垣謂其為陽中之陰,降而下,言其功也。古人稱茯苓為“四時神藥”,因為它功效非常廣泛,不分四季,將它與各種藥物配伍,不管寒、溫、風、濕諸疾,都能發(fā)揮其獨特功效;茯苓味甘、淡、性平,入藥具有利水滲濕、益脾和胃、寧心安神之功用?,F(xiàn)代醫(yī)學研究:茯苓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,茯苓多糖有明顯的抗腫瘤及保肝臟作用。